千年諾鄧二十四景
云龍縣城往北,七公里可到諾鄧。這是一個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山村,更因為“諾鄧”是云南境內(nèi)歷久未變的最古老的村名,所以又稱它為千年白族村。諾鄧是來云龍必去的地方,也許你去了不止一次,古村二十四景,相信你也不會陌生了,跟著小編復習一下。
秉禮橋
秉禮橋建于清康熙五十四年,橋南連接關圣殿和呂祖閣,古《云龍州志》記載:“關圣宮,諾鄧之南,為一井之鎖鑰,壯五云之大觀”,民國時才把關公圣像迎往北山文廟旁。秉禮橋北面的“天子箐”上還建有一座“文明橋”,古詩言:“雙橋填小狹,水細未成河”。
千古鹽井
西漢元封二年(公元前109年)置益州郡,下轄比蘇等24縣,比蘇縣即在以諾鄧為中心的沘江流域,僰語“比蘇”為“有鹽的地方”。諾鄧鹽井自漢朝開采以來至今歷兩千余年,這是一口21米深的直井,古代用人工汲水的方法從下面取鹵再分給各家“灶戶”煮鹽。
鹵脈龍王
諾鄧的龍王據(jù)說是主管五井鹵脈的,明初的五井包括諾鄧井、順蕩井、山井、師井、大井和麗江府的蘭州井、鶴慶府的彌沙井等七個鹽井。到明朝后期,才把諾鄧井、天耳井、大井、石門井、雒馬井這五個鹽井習稱為“五井”。
北山重樓
諾鄧北山民居依山構建,層層疊疊,前后人家樓院重接、臺梯相連,往往是前家后門即通后家大院,古代詩人描繪諾鄧村居是:“疊岸分傳徑,重樓滿集阿”。全村院落形式如“三坊一照壁”、“四合五天井”、“五滴水四合院”、“一顆印四合院”等等,風格各異。
五滴水四合院
諾鄧民居多為因山就勢修建,正房與廂房、面房高低錯落不在一個臺面,形成了前后左右屋面上下層層遞接的“四滴水”、“六滴水”等屋檐現(xiàn)象。諾鄧民居的門、窗、粱、架、斗、拱、柱、檐、枋、檁特色鮮明,重視雕花圖案與主人的身份相匹配。
楊紹禹烈士故居
楊紹禹烈士,1923年12月生于諾鄧村,1943年入西南聯(lián)大,后加入中國共產(chǎn)黨。1947年于北京大學畢業(yè)后至江蘇教書,隨之被黨組織派往臺灣從事地下工作。1955年因中共臺灣地下組織遭到破壞,楊紹禹同志壯烈犧牲,年僅32歲。
萬壽宮
萬壽宮是諾鄧村最古老的建筑,始建于元朝。明初稱“祝壽寺”, 嘉靖年間提舉李瓊重修該寺,明未改名為“萬壽宮”,曾作江西會館,現(xiàn)存李瓊所寫詩碑。
鹽街鹽局
河東鹽地街有鹽局,古代由煮鹽的灶戶把制成的食鹽交到鹽局,鹽官再分發(fā)往各地行銷,絡繹不絕的運鹽馬幫在此出發(fā),走往東向大理,南向保山,西向騰沖、緬甸,北向麗江、西藏的“鹽(茶)馬古道”上。明代五井鹽課提舉司年上繳中央的鹽課銀達38000兩。
四合五天井
諾鄧村最大的民宅“四合五天井”,大院中間一個大天井,四邊有四個小天井,上房、耳房、面房都設堂屋,四面樓房相通可巡回來往,即“走馬轉(zhuǎn)角樓”結構。
貢爺家風
河東貢爺院前堂有清代中期遺留的屋梁焚燒痕跡,傳說是無人在家時大樓失火但僅焚毀一梁即自滅,該貢生家族即以此保留作世代家教樣本,告誡后人須重視文化、遵守禮樂、行義好善。
銀匠家
諾鄧河頭村楊氏家族于明嘉靖年間自南京遷來,明末至清代,該楊氏家族以打造銀器制品聞名。
道長月臺
明清以來道教在諾鄧地區(qū)影響較大,這里是清末民初一位著名道長的家宅舊址,其建筑特色是院內(nèi)有一般民居都不可能有的庭前月臺,在此可作法事或彈演洞經(jīng)等。
河東民居
諾鄧河東一帶地勢稍緩,民居宅院相對寬平完整。古文曾描繪諾鄧村:“崇山環(huán)抱,諾水當前,箐簧密植,煙火百家,皆依山構舍,高低起伏”。
多臺院落
諾鄧北山民居皆建于陡坡之上,便形成了這種“臺梯式四合院”,天井之內(nèi)有三、四層臺面,逐級上堂,風格獨特。
臺梯子集市
諾鄧村地勢較陡,古代趕集的街市只能建在陡坡上。臺梯子集市是古時賣肉的地方,傳說有只豹子晚上偷吃肉,因頭被盛肉的籮筐卡住,從臺梯滾下摔死在溝里,連豹子都跌死的地方,可見其陡!
袖珍小院
諾鄧村人煙密集但地面有限,很多民居的安排都很緊湊。這個四合院精巧玲瓏,天井面積僅一平方米左右,堪稱袖珍小院。
黃家古榕
北山民居建筑群中有黃氏家族所植三百多年的高山榕,諾鄧人取名叫“萬年青”,蔭蓋著古提舉司衙門前的下馬場。
提舉司衙門
公元1383年明政府在全國置七個“鹽課提舉司”,云南就有四個,這里就是其中之一的“五井鹽課提舉司”衙門舊址。后來提舉司衙門外遷,這里就演變成了諾鄧黃氏家族私宅區(qū),族人乃將原提舉大門改造成登載本家科舉功名的“題名坊”。清代黃氏門中共出兩進士、五舉人及上百名秀才,康乾年間舉人黃桂是名噪一時的飽學之士,曾被譽為“滇中一儒杰”。
進士家雕
清乾隆間進士黃紹魁舊居有精致的木雕圖案,尤以中堂正上方的“黃榜題名榮歸故里”圖及“麒麟探花、雙鳳朝陽”書案為珍品。
黃氏宗祠
諾鄧原有個家族建祠堂,其中黃姓因族人科試中舉多,祠堂規(guī)模最大,原有前后兩院兩殿。因黃氏始祖黃孟通原籍福建,大殿有聯(lián):“江夏流風云樹茂;閩邦世澤水山長”。
“騰蛟、起鳳”木牌坊
諾鄧文廟前的“欞星門”是滇西地區(qū)現(xiàn)存最大也是最古老的木牌坊,始建于清初,四柱三楹、飛檐斗拱,又叫“騰蛟、起鳳”坊。
文廟秋陽
諾鄧古村雖然不是州、縣駐地卻建有孔廟,在古代禮制中是一個特許。諾鄧文廟建筑精致莊嚴、古樸典雅,里面大殿“至圣宮”塑的是“布衣孔子”,師長風范、和藹可親,不同于外地文廟塑的都是著帝王衣冠的孔子像。在供奉“文圣”的孔廟旁還有供奉“武圣人”關公的武廟,可謂是“文武并列”。
玉閣星圖
諾鄧玉皇閣始建于明嘉靖年間,是古代著名的道教宮觀。這是云南地區(qū)少見的三層閣樓式道教建筑,大院內(nèi)有明代的梅樹及翠柏、紫薇、金桂等。大殿頂層上現(xiàn)存的藻井繪畫“二十八星宿圖”可稱為“諾鄧一絕”,對研究中國古代天文、藝術、建筑等方面有一定的參考價值。
五云紅葉
玉皇閣道教建筑群古人譽為“五云首山”,五云即指云龍五井。玉皇閣周邊的黃連木,樹高多達三、四十米,古木參天,老樹虬枝,最老的樹齡已達800余年,春夏之季,綠蔭濃郁,秋來樹葉紅黃相間,色彩斑斕,呈現(xiàn)一片“霜葉紅于二月花”的美景,令人流連忘返。